走进一中
学校文化就是“爱”的文化
   发布时间:2009-10-01
0

 

学校文化就是“爱”的文化  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    

   

为每一个人培养起善良、诚挚、同情心、助人精神以及对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事物的关切之情等品质,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而起码的目标。学校教育就要由此入手。  

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——苏霍姆林斯基:《帕甫雷什中学》  

要想做好学问,先要做个好人……应努力按好人标准去培养青少年,只有先成为好人,才能做有益于国家、有益于人民的好事。  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——王选院士  

   

学校文化是反映社会总体利益的文化  


 
   学校文化决定着学校的生态,决定着教育效果的优劣。不同的学校之间,有着不同的校本文化。学校之间因为地域、教学群体、发展定位和教育特色的不同,而呈现出差异的文化现象。它颇像民风一样,有“三里不同俗,十里改规矩”之别。但不同的学校之间,也有着共同的教育文化:教育的宗旨,教育的功能、教育的规律等而体现的人性美好的、具有普遍价值的文化现象。  

时下流传一句话:“一切为了学生,为了学生的一切,为了一切的学生”。这句话文章中随处可见,发言中充斥于耳,有的学校把它作为校训赫然写在墙壁上。这是一句很漂亮的口号,不仅字句铿锵,而且内容仰之弥高。稍微细心推敲,你会发现除了“为了一切的学生”体现了“有教无类”的社会公平,凸现了教育的普遍价值外,学校教育并不是为了学生的一切,也不是一切为了学生。教育是按照未来人才发展和社会要求去实施的,它要照顾到学生与家庭、学生与社会、学生与学校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利益平衡,教育目标不可能反映每个学生个体的全部利益,也不可能反映学生利益的总和,学校文化应该是反映社会利益总和的文化。让未来社会和谐的文化,大家与人为善,让自己做好人,又让别人做好人的文化。  


一、校长善待职务

  

陶行知在《半周岁的燕子矶国民学校》中说过一句话:“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,先要评论他的校长。”  

今天也流行着一句话:“一个好校长,就是一所好学校”,话虽然有争论,但争论是在不明白前提的情况下引起歧义的。这句话是指各种办学条件一定的情况下,校长的业务水平,校长的行为做派,校长的管理理念,对学校所发挥的引领和影响作用。校长犹如司机,教育的路径有千条,校长决定着走哪条道。校长是教育者,是教师中的一员,和教师是同行的关系。校长又是管理者,像“官”,于是一些校长就把校长当官做,官场的等级制度、官场的官僚作风,官场的恭维逢迎,官场的跟风做秀,官场的应酬周旋等,官场有的,应有尽有,这样的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外,一切都象行政单位那么眼熟,喊豪言壮语,走形式过场,推崇企业式管理,制度苛刻,搞绩效主义。不注重教育能力,夸大经营能力,欣赏自己在大社会中的纵横逢源,不喜欢在学校的小圪落中默默耕耘。校长文化的核心价值首先表现在校长的教育家品质。校长是教学质量、知识真理、学术研究、师生利益的捍卫者。校长不是权力,校长是责任,校长是实现自己执着的教学理念和治校理想的机会和平台。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治校的突出品格是“终生一职”,一生“只做一件事”(校长),决不“今天干教育、明天弄政治、干着校长,想着部长”。目前应该大力提倡当一个纯校长。有了纯校长,就有了纯教师、学术和业务就不会泡沫化。学校校风、教风、学风的养成,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校长的一言一行所体现的教育责任和清正精神。  

常州高级中学老校长丁浩生总结自己多年学校工作的经验时,深有体会地说,校长不能“人在学校,回望青云”,把校长的职位当作官位,当作青云直上的跳板。他说,校长是“家”不是“官”,校长是“家”,不是“匠”,校长是“家”不是“神”,校长是“家”不是“商”。校长要做的是教育家,仅此一“家”足矣。企业家、政治家大可不必。记得有一篇文章的题目叫“学校就是不一样的地方”。说的好极了,学校就应该是一个“世人皆醉我独醒,世人皆浊我独清”的另类世界。为什么有人说一个国家世风坏了,官风坏了,民风坏了,只要校风不坏,民族就有希望呢。职业是应该有区别的,这里不是说职业从事操作行当的不同,而是指包含行规、行话、行业操守,行业精神在内的行业文化。最好的职业装设计,就是体现了职业的与众不同之处。社会的演变促进了一些职业文化的接近和融合,是不可避免的,而且是应运而生的创新,是行业生命的生长。但行业间的文化独立性,却犹如物种的基因一样,不能进行颠覆性的改造和移植。校长要善待职务,就要克服官本位思想,让“校长”从庙堂之上回到学堂之中。  


二、校长善待教师

  

校长当成官做,与教师的关系性质就会发生嬗变。校长的第一色彩是教,第二色彩才是“长”。教育和教学一旦成了长官分派的任务和劳役,教师的创造性和热情就会丧失。校长的所有工作和努力不仅是为了学生,也是为了教师。当然还是为了社会和家庭。学校是二元的学校,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的主色,知识的传授和继承,品德的养成和春风化雨,教师起着决定性作用,我们推行研究性学习,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,丝毫没有减弱教师的作用,而是对教师的素质有了一个更高要求,校长在新课程改革中,更需要善待教师。体恤教师的职业辛苦,从学校条件出发,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,解决他们的困难问题。善待教师。就要严格要求教师,从职业素养和职业规则上培养约束他们。善待教师。就要以包容的精神扬他们之长,忍他们之短,忍不是放纵,而是一种理解和等待,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和自由。善待教师就是允许教师犯错误和失败,掌握分寸地给他们面子,让他们内疚和自省。对待教师的错误,要把握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度,二者应该三七分。善待教师不能是无为而治,在当下泛社会化的职业格局下,更应以积极的态度强化职业的特殊性和职业道德。校长善待教师,就要帮助教师成长,给教师适度的压力,以产生能内化为主动精神的力量。设立学生评教制度、教学质量分析会、课研讨论会、教学恳谈会,营造一个百舸争流,充满竞争和合作的团队氛围。不搞签到制度,不让老师在自习和周末时间上课,变有形压力为无形压力,就 能让 老师不用扬鞭自奋蹄。管理者要思考的是如何布“势”造“场”,让磁针处在“场”内,向着一个方向。呵护着教师们的那份良心,他们就放不下那份责任。  


三、教师善待学生

  

学校有规章制度,有思想政治教育,约束学生,感化学生是教育的两手,但爱是约束和感化的出发点,是考量两者是否适当的尺度。有人说:目前学校最需要克服的是两种倾向:管理的行政官员化,教育的功利化。教育的功利化表现有二:一是教育的单一性:把教育等同于教学,用看破红尘的眼光把思想品德教育看成是无用的说教,宗教性的欺骗。把理想的愿景看成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,把高尚和情操看成是傻冒和虚伪,信奉“高尚是高尚的墓志铭,卑鄙是卑鄙的通行证”。使教育成了一种知识技能传授的技术。二是把对学生的管理混同于成人式的团队管理。批评和处分中的教育附加值愈来愈少,企图通过纪律的权威性,吓阻学生成长中的错误。把格杀勿论式的管理看成魄力的表现。当然,教育不是万能的,受教育的众生总会有从恶之徒,再肥沃的土壤也不会只长一种草,总会良莠不齐。但这都不是放弃教育耐心的理由。因为教育就是以美好的愿景为出发点而建立起的一种事业。教育永远不能把学生当作成品去评判取舍她,而是要永远地当作尚未封笔的作品去修改她。不到万不得已,不能把他交给社会了事。在受教育者人数太过庞大的时候,教育的力量也有力所不逮的情况。教育者不可能深入心脾地施惠于受教育者的各个角落,但尽力尽心地去做却是上帝赋于的天职。善待学生就是教师要有一种天然的父母本能,把学生看作目的,不把教学的行为看作策略。虽然可能会产生疲倦和厌倦,但总会又自觉地从疲倦和厌倦中走出来,满怀希望地不离不弃地对待孩子那样对待学生。罗素曾强调:教师爱学生应该胜于爱国家和教会。而教师个人是否爱学生,取决于这个教师的品德。所以善待学生,教师要首先改善自己的人性,用一种宗教般的虔诚向善从善。在教师这个职业中,人性是第一位的,经验是第二位的,人性决定了教师的品位和工作效果。  

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又有意义的童年,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。不要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,驱赶他们到功利战场上拼搏。教育的使命就应该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。什么是最好的环境?第一是自由的时间,第二是好的老师。约翰·亨利说过,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,一切学习都是自学。最好的教学效果不是在单位时间内传授了多少知识,而是把学生变成了不可就救药的思想者、学者,不管今后从事什么职业,再也改不掉学习、思考、研究的习惯和爱好。这才是“教育即生长”的道理。  


四、学校善待家长

  

学校教育是大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。家庭教育、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。学生在家庭中互动时间的长度,在成长阶段的学前期发挥的独一无二的影响,以及和学生血缘关系等,决定着学校教育无法替代家庭教育,但尽管这样,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互动和提升,仍然有着非常的作用。有目的和针对性地在家庭学校中开设讲座,和家长经常的沟通及磋商,以取得教育的一致性,这样才能使家、校教育产生加法效应,而不是减法效应。善待家长就要学会站在家长的角度分析发生的家校冲突和矛盾,懂得把学校摆在和家庭利益一致的位置上,才能取得家长的共识和认同。陶行知有句话很值得我们玩味:事要硬办,话要软说。贯彻始终,路线正确。打不还手,骂不还口,忍辱负重,有为有守。善待家长不是一味地屈从于家长,而是用善的语言和方式表达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。教育效果只有在争取到一个和谐的教育氛围下,才能达到最大化。  


五、教师善待职业

  

有两则消息,一则是日本近年来师范生报考人数明显下降,原因是职业的工作强度和压力过大。另一则是我国近年来师范生报考人数明显增加,应聘教师职业的人数明显增加,原因是政府提高了师范生待遇,教师的职业稳定,且有一份说得过去的收入。两则消息虽然是两种相反的情况,但却从不同角度说明了教师的职业特点:稳定,收入高于一般技术性职业,工作强度和压力大。  

人在选择职业的时候,是以生命幸福为尺度的。且不说教师是“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”,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”这些谀美之词,对已经成为教师和即将成为教师的师范生来说,面临一个事关一生幸福的问题:要么放弃教师职业,重新选择一个自己更热爱的行当,要么让自己热爱教师这个职业。因为职业的幸福是人生幸福最重要元素,很难想象,一个厌倦自己职业的人会感到生命的快乐。怎样才能得到职业快乐呢?陶行知说过:“做教师的人,必须天天学习,天天进行再教育,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”。他指出:“有些人做了几年教师便有倦意,原因固然很多,但主要的还是因为不好学,天天开留声机,唱旧片子,所以难免觉得疲倦起来”。他还深有体会地说:“教育有无限之乐含在其中。愚蒙者,我得而智慧之;幼小者,我得而长大之;目视后进骎骎日上,皆我所造就者。其乐为何如耶!”善待职业,既是社会之需,更是个人生命之需。许多养性健身的文章中,都谈到调整心态问题:拿起放下,淡泊名利。这并不是要减少工作热情和成就感,那样岂不是厌世灰心了吗!而是说减少那些会干扰自己生命情绪的纷扰之争,把职业当成上帝的馈赠,自得其乐,才能让生命充实起来。真正的大“家”和成功者,都和职业或事业上有着不解之缘的情结。他们很少用凡夫俗子们的名利作为阶梯攀登上顶峰的。叶圣陶在《假如我当教师》一文中说:“我如果当中学教师,决不将我的行业叫做‘教书’。说成‘教书’,便把我当教师的意义抹杀了。我与从前书房里的老先生其实是大有分别的:他们只须教学生把书读通,能够应考试,取功名,此外没有他们的事儿;而我呢,却要使学生能做人,能做事,成为健全的公民。”魏书生在谈到卓越和平常心的关系时说:“人很渺小,生命很短暂,所以才应该格外地珍惜,活得快乐一点、有效一点、对别人有用一点。我没怎么想过追求卓越,就愿意多做事,高高兴兴地做事,做了一件事又一件事,如此而已。”我们要 向魏书生 老师那样以“我工作、我快乐”“工作着是美丽的”的心情去善待自己的职业。  

教师要敬畏职业,就要具有教育的精神。什么是教育的精神?怀特海用了三个字概括:宗教性。什么是宗教性?就是对教育的虔诚感和崇敬感。就是教育的理想和信仰。这样的教育才是崇高的教育。  


六、社会善待教师
  

    在中国这个国度中,教师是受人尊敬的,俗话说:“一日为师,终生为父”。又是受人鄙视的,俗话又说:“宁缺千日粮,不当孩子王”。不管是尊重和鄙视,社会对教师的道德要求却是极高的,俗话还说:“学高为师,德高为范”。所以在改革开放的现今中国,拜金主义泛滥的满山遍野中,教师中出现的一些丑陋现象受到了异乎寻常的口伐和笔诛。这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对教师这个人群的高期待值,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对教师包容心的缺失。当然,教师队伍的完善和提升是当下极需重视的问题。因为知识分子是民族希望的根,知识分子队伍好,就让人有“留得青山在”的信心。但社会多一点理解和期待,也是繁荣教师队伍的一种生长氛围。许多家长熟悉教师早出晚归的工作时间,常常给以暖心的赞叹和待遇偏低的不平。教师应该感恩社会的理解。学校不全是一块净土,教师队伍不全部是纯粹的人。但相比之下,还算最清正的吧。这不是谁好谁不好的问题,是职业要求他们不得不如此做,职业要求教师应该做的比现在更好,来一点掌声,给一点鼓励,算是对社会的一点请求吧!

友情链接 | 网站地图 | 联系我们 | | 郑州一中官方公共服务微信号:zzyz_wx | 豫ICP备15033550号
版权所有:郑州市第一中学 地址:郑州市中原西路182号 招生咨询电话:0371-67882269 办公室电话:0371-67882200 教务处电话:0371-67882208 扫码关注郑州一中微信公众号